土壤環境污染程度不容樂觀,但目前國內土壤行業才剛剛起步,相關法律法規不甚完善。針對這一系列的問題有待更詳細的政策,規范技術、建構層次化風險評估體系等。
“土壤污染除具有隱蔽性、滯后性、累積性和不可逆轉性等共性特征外,還具有基數大、類型多、面積廣、污染信息不清等個性特點?!敝袊茖W院南京土壤所研究員周靜表示,土壤污染已成為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之一。
不過與之土壤污染現狀形成強烈反差的是我國土壤污染尚處于起步階段?!皬膰鴥韧鈱嵺`看,土壤污染的形成非一朝一夕,問題的解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土壤污染工作既要做好打攻堅戰的準備,更要具備打戰的耐心。我國土壤污染工作尚處在起步階段,需要夯實基礎、突出、底線思維、扎實推進?!杯h境保護部土壤環境管理司司長邱啟文說。
結合我國土壤污染治理以及地方的治理探索,我們認為,需要從以下幾大方面入手,推動我國土壤污染治理的步伐。
預防為主。邱啟文強調,土壤污染要從源頭去把控。土壤一旦被污染,干凈及很困難,投入成本巨大。從經驗來看,污染預防可能只要花1元,風險管控要花10元,末端治理就得花百元。由此,土壤污染鮮明的特點是,要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和風險管控的方針。
法律支撐?,F有土壤污染相關規定分散體現在環境保、固體廢物污染環境法、農業法等法規中,大多是原則性、概括性的,缺乏實施細則來明確污染土壤的管理責任、技術、融資機制、風險評估等,不具有可操作性。按照規劃,土壤污染法草案要在今年提交給會,完成提請和審議任務。相關法律體系的建立,無疑將有助于土壤污染的。
健全規范。以強化土壤環境管理為目標,健全土壤污染相關技術、標準、規范,并健全農用地利用技術指南等技術規范;以強化土壤環境監管能力為目標,健全省、市、縣環境監測機構土壤環境監測儀器設備,并提升監測人員工作效能。
構建體系。北京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院長姜林建議,建立相應的技術的應用技術規范;建立制定過程建設運行維護等相關標準;制定針對二次污染的相關技術標準,防止污染場地過程中的二次污染;建立合理的效果的評估,包括引入統計分析進行污染場地效果的評估;研究制定綠色可持續技術標準等等。
信息公開。環境保護土壤環境管理與污染控制實驗室主任林玉鎖建議,借鑒通行做法,建立污染地塊管理流程,規定了全過程各環節的主要信息應當向社會公開。包括疑似污染地塊土壤環境初步調查報告、污染地塊土壤環境詳細調查報告、風險評估結果、風險管控方案、治理與修案、效果評估結果等。
據邱啟文進一步介紹,還將從信息公開、引用約束及責任追求等幾個方面來強化對土壤市場的監管工作。構建和完善整個產業鏈條,并形成若干綜合能力強的和一批有的中小企業來推動土壤污染治理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