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土壤板結,越種越板
土壤板結,就是土壤結構遭到破壞,耕作層變硬,透氣透水,嚴重影響作物根系正常生長。
主要原因
?、俜释度雵乐夭蛔悖和寥蕾|含量偏低、結構變差,影響微生物的,從而影響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導致土壤板結。
?、陂L期過量偏施大化肥:長期過量施用大化肥,破壞了土壤結構,土壤質不能及時地補充,引起土壤板結和龜裂。
?、鄯?、澆水等農耕措施導致上層土壤團粒結構破壞。
主要危害
● 根系能力下降。土壤板結的情況下,缺氧而導致根系下降,不能正常發育,呼吸減弱,影響養分的吸收。
● 導致缺素癥。由于根系能力下降,肥水吸收能力減弱,加之土壤板結后,養分性差,作物易缺素。
饞——礦物營養比例失衡,越種越饞
作物生長需要17種營養元素,而在日常管理中只重視施氮、鉀肥, 忽視中微量元素肥料,造成土壤中微量元素耗竭,大量元素富集。
主要表現
肥料投入越來越多,果蔬產量、品質不僅沒有提升,反而呈現下降趨勢。
主要危害
● 生理性缺素癥。比如鈣、鎂、鐵等。
● 作物長勢差、農產品品質降低等。
貧——質含量低 越種越貧
土壤的質是土壤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標。
主要原因
當前作物復種次數增加,過量地施用化肥,而肥施用嚴重不足或者使用方法不合理。
主要危害
土壤質損失嚴重,土壤團粒結構破壞,土壤保水、保肥能力、通透性及緩沖性能降低, 嚴重影響著作物的產量和經濟效益。
淺——耕作層變淺,越種越淺
主要表現
由于長期使用旋耕機耕作,導致大部分土壤耕層變淺,活土層15~20公分。
主要危害
“犁底層”的形成,阻礙了土壤水分、養分和空氣的上通,阻礙了作物根系下扎延伸,土壤蓄水能力越來越差, 抗旱性能不斷下降。
酸——土壤酸化,越種越酸
正常中性的土壤pH值大概在7左右,而許多地區的土壤pH值卻低于5。
主要原因
?、俳邓驖菜看蠖壹?。
?、陂L期大量施用化肥,目前多數化肥屬酸性肥料。
主要危害
● 土壤酸化以后,土壤中的有害微生物種群數量就會增多,有益微生物種群數量會大幅減少,從而增加根部病害的發病率。
● 土壤中的微生物環境破壞以后,土壤的團粒結構也就相應的破壞了。
● 土壤養分一般在中性或者偏酸性的土壤中吸收率,當酸堿度升高或者降低時,土壤養分的吸收率就會下降。
● 根結線蟲喜酸性土壤環境,當土壤變酸以后,根結線蟲的數量就會變多,從而引起根結線蟲病發生。
咸——土壤鹽漬化,越種越咸
青綠霜、紅霜、白霜,這些現象都見過吧?這就是土壤鹽漬化的直觀表現。
主要原因
?、僭O施環境封閉:設施栽培下,作物對土壤水分需求量大,會使土壤的鹽分隨水分蒸發時上移集聚到表層。
?、谑┓什缓侠恚哼^度使用大化肥,以及施用未腐熟的糞肥,這是主要原因。
?、鄹鞣绞讲缓侠恚焊鲗幼儨\,犁底層形成,鹽分容易聚積在耕作層難以下滲,使土壤表層鹽分逐年。
主要危害
● 鹽分離子的生理毒害。
● 造成作物生理干旱。
● 影響作物對養分的吸收。
● 土壤功能下降。土壤中含鹽量過高時,抑制土壤微生物的活動,影響土壤功能。
臟——土壤污染,越種越臟
土壤污染主要類型包括重金屬污染和物污染。
主要原因
化肥、農膜的殘留,未經腐熟處理的肥,以及連作和病蟲害病原物,這些污染物長期殘留土壤之中, 一旦超出土壤自身凈化能力后就會造成土壤的污染。
主要危害
土壤平衡會被破壞,土壤有益微生物大量死亡,土壤理化、生物性狀惡化,土壤下降、土壤功能變差。
雜——重茬障礙,越種越雜
主要表現
新棚作物根部病害發生較少,老棚不但病害重,而且產量及品質都不理想。
主要原因
新建棚室的土壤生物性狀比較好,有害菌群(雜菌)和有益菌群處于一個平衡的狀態。而當我們不斷種植,不斷施入化學肥料,土壤中微生物菌群開始慢慢失調,即有害菌群(雜菌)的數量越積累越多,有益菌群的數量越來越少。
而在土壤問題中,常見的土壤板結要說明一下
土壤板結的原因、原理及補救
一、什么是土壤板結?
土壤板結是指土壤表層因缺乏質,結構,在灌水或降雨等外因作用下結構破壞、土料分散,而干燥后受內聚力作用使土面變硬。
形成土壤板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7因素:
1.農田土壤質地太粘,耕作層淺。
粘土中的粘粒含量較多,加之耕作層平均不到500px,土壤中毛細管孔隙較少,通氣、透水、增溫性較差,下雨或灌水以后,容易堵塞孔隙,造成土壤表層結皮。
2.肥嚴重不足、秸稈還田量減少。
使土壤中物質補充不足,土壤質含量偏低、結構變差,影響微生物的,從而影響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造成土壤的酸堿性過大或過小,導致土壤板結。
3.塑料制品過多的投入。
地膜和塑料袋等沒有清理干凈,在土壤中無法被,形成有害的塊狀物。我國每年隨著生活垃圾進入填埋場的廢塑料,占填埋垃圾重量的3-5,其中大部分是塑料袋垃圾,施入土壤中不易降解,造成土壤板結。
4.長期單一地偏施化肥。
農家肥嚴重不足,重氮輕鉀肥,土壤質下降,腐殖質不能及時地補充,引起土壤板結和龜裂。據統計1951年沒有化肥,以玉米為例畝施農家肥在2000kg以上,畝產96.5kg, 70年代畝施化肥48.1kg,平均畝產239.3kg,比1951年畝增產142.8kg,平均每千克化肥增產2.97kg,2000年以來畝施化肥提高到80kg以上,畝產在390kg,比1951年畝增產293.5kg,平均每kg化肥增產3.67kg,產量沒有明顯提高,投入與產出比低。
(1)氮肥過量施入:微生物的氮素供應增加1份,相應消耗的碳素就增加25份,所消耗的碳素來源于土壤質,質含量低,影響微生物的,從而影響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導致土壤板結。
(2)肥過量施入:肥中的酸根離子與土壤中鈣、鎂等陽離子結合形成難溶性酸鹽,既浪費肥,又破壞了土壤團粒結構,致使土壤板結。
(3)鉀肥過量施入:鉀肥中的鉀離子置換性特別強,能將形成土壤團粒結構的多價陽離子置換出來,而一價的鉀離子不具有鍵橋作用,土壤團粒結構的鍵橋被破壞了,也就破壞了團粒結構,致使土壤板結。
5.翻耕等農耕措施導致上層土壤結構破壞。
由于機械耕作過深的影響,破壞了土壤團粒結構。而每年施入土壤中的肥料只有部分被當季作物吸收利用,其余被土壤固定,形成大量酸鹽沉積,造成土壤板結。
6.有害物質的積累。
部分地方地下水和工業廢水及有毒物質含量高,長期利用灌溉使有毒物質積累過量引起表層土壤板結。
7.風沙、暴雨水土流失。
遇到風沙、暴雨后表土層細小的土壤顆粒被帶走,使土壤結構遭到破壞而引起土壤板結。
二、土壤板結的主要危害有哪些?
1.根系能力下降
土壤板結的情況下,缺氧而導致根系下降,不能正常發育,植物根部細胞呼吸減弱,而氮素等營養又多以離子態存在,吸收時要耗細胞代謝產生的能量,呼吸減弱,故能量供應不足,影響養分的吸收。
2.導致缺素癥
缺素癥有時并不就是土壤中缺少這種元素,而是因為土壤板結、土壤酸堿度不適宜、或者是土壤水分供應不均衡等一系列問題引起的根部吸收能力下降導致的。
三、土壤板結的辦法
1.增加肥的施入量,多積造一些肥。如廄肥、圈肥、土雜肥,以及利用作物秸桿漚制肥,施用高含量的微生物菌劑。
2.減少化肥的施入量,提高農民對各種肥料作用的認識,對化肥的用量要結合作物產量和土壤肥力狀況進行合理配方施肥,這樣既控制了盲目施用化肥的用量。也減少了不合理的投入,從而增加經濟效益。
3.進一步推廣旱作農業,實行噴灌,或提倡利用夏季多儲雨水,充分利用地上水。有條件的也可利用深井水。
4.打破陳舊的耕作方式,進一步推廣秸桿還田,免耕覆蓋,盡努力減少不的土壤流失,以保土壤結構不遭破壞。